呂有勇,北京大學臨床腫瘤學院生化及分子 生物學實驗室教授,博士生導師,北京腫瘤分子生物學實驗室研究員、主任、首席專家,國家重 點基礎研究規劃腫瘤項目專家組成員。
都江堰的啟示:從“抗癌到控癌”理念轉變的價值
在全世界腫瘤領域都關註如何殺滅腫瘤的大背景下,有幾位將畢生經歷都獻給我國腫瘤事業的資深學者,用智慧與良知在思考並積極探索。他 們不僅是醫術高超的醫生、學貫中西的科學家與傑出的實踐家,甚至有人本身還是長期生存的腫瘤患者。正是他們以一生抗癌經歷積累的經驗與認 知,對現有癌癥治療的效果和作用提出了“質疑”。作為晚輩和朋友,我 在長期的交往中,一直用心感受其中的意義與價值。
湯釗猷院士和徐克成教授就是這樣的學者和實踐家。
真理真知是相得益彰的。中國古代有一偉大的治水工程,即四川的都江堰。湯釗猷院士提出的和徐克成教授努力踐行的“中國式控癌”,其含 義具有“都江堰”的意義與效果。
李冰父子主導的都江堰工程,主要由魚嘴分水堤、飛沙堰溢洪道、寶瓶口進水口三大部分和百丈堤、人字堤等附屬工程構成,科學地解決了江 水自動分流。利用魚嘴分水堤進行四六分水,以魚嘴分水堤二八分沙進行自動排沙,通過寶瓶口與飛沙堰控制進水流量,成功地消除了水患。癌癥 作為一類復雜性的疾患,常常與人體的生理活動相伴隨。當腫瘤在某一器官進入快速生長期,則嚴重危害機體正常生理功能並出現不同類型的並發 癥。現有的治療手段希望將腫瘤徹底殺滅,實際上這一目標很難達到。我自己三十余年研究細胞癌變機理和癌癥生物學的經歷,感悟到控制癌癥的 出路可能大於消滅癌癥。當年李冰父子治理水患沒有采用常規堵的辦法, 而是利用特定的地貌和疏導方式,創造性地發明了寶瓶口的進水裝置,將 波濤洶湧的江水化為緩緩的溪流,這與湯釗猷院士提出的“控癌”策略實為異曲同工。
徐克成教授努力踐行湯院士提出的“中國式控癌”。在長期的臨床實踐中,他帶領一支精幹的團隊,以微創治療手段在降低瘤負荷的基礎上, 采取適宜的綜合治療方法,使眾多中晚期癌癥患者獲得了滿意的療效。湯院士提出“中國式控癌”要有中國思維,徐教授的治療策略正符合《黃帝 內經》對這一類“頑疾”治則的描述:“大集大聚、其可犯也、衰其大半而止、 過則死。”
針對近現代醫學發展對癌癥的認知,主流的科學理論假說和診療理念是試圖消滅癌癥。實際上采取現有診療方法獲得的效果,是非常有限的; 在某種程度上,癌癥治療過程導致的痛苦大於癌癥本身的痛苦。即使采用的治療方案有點不錯的效果,也是只能用幾個月或幾年的生存期來評價。 當下廣泛使用的數十個分子靶向治療藥物,其效果也僅僅是患者多生存幾個月。當然,人類在挑戰像癌癥這樣最困難任務的時候,無論奉行的理念 和采用的方法有多少缺陷,也不會輕易放棄。因此,反思、質疑“抗癌” 的問題,探索“控癌”的新理念與實踐,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將對癌癥研 究產生深遠的影響。
《踐行中國式控癌》壹書中描述的都是真實的故事,不僅平凡而感人, 更有愛心與智慧。在書中,徐克成教授領導的團隊以自己的銘心感受,展示給患者、醫者與讀者人生境界的四個層次: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從“與癌共存”的觀點出發,探索並實踐控制癌癥的理念。 可以預期,患者讀到這本書,將點燃珍惜生命的希望之光;醫者讀到這本書, 將反思白衣天使的責任與擔當;科學家讀到這本書,將激發探索生命奧秘的創造力和勇氣;社會大眾讀到這本書,將把愛心和溫暖撒向人間。
我與徐克成教授相識和相知近三十年,他的行醫之道是由許多真實的故事組成的。醫道乃科學與藝術之結晶,前者用知識,後者靠智慧與愛心。 白求恩式大夫是他在這些故事當中的唯一角色,也是千千萬萬白衣天使價值觀的體現。書中一個個典型病例告訴我們,醫療技術的進步既靠醫學科學的發展和技術創新,也靠醫者的愛心和奉獻,只有先進的科學技術和仁心結伴,才能創造與發展醫學健康事業。《踐行中國式控癌》一書是用知識、 智慧、膽識和良心寫成的,醫生治病救人 , 猶如為禾苗除草,首次診療錯誤或處理不當,難以有補救的機會,萬萬不可掉以輕心,無論是醫者還是患者都需要理性對待。
人類在長期的對抗癌癥過程中,已產生不少的癌癥發病理論和假說, 在手術、電療、化療的基礎上,發展了包括分子靶向、微創消融和細胞免 疫治療在內的眾多新方法。但是我們對癌癥的認知是非常有限的,甚至存在難以逾越的誤區。因此,以《踐行中國式控癌》一書中提出的問題進行 思辨,對於實現解碼生命、保護健康的使命,實現患者、醫者和社會受益 的最大化,無疑具有深遠意義。
呂有勇
2017年7月於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