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發性骨髓瘤(MM)是一種鄂性漿細胞病,其腫瘤細胞起源於骨髓中的漿細胞,而漿細胞是B淋巴細胞發育到最終功能階段的細胞。因此多發性骨髓瘤可以歸到B淋巴細胞淋巴瘤的範圍。目前WHO將其歸為B細胞淋巴瘤的一種,稱為漿細胞骨髓瘤/漿細胞瘤。其特征為骨髓漿細胞異常增生伴有單克隆免疫球蛋白或輕鏈(M蛋白)過度生成,極少數患者可以是不產生M蛋白的未分泌型MM。多發性骨髓瘤常伴有多發性溶骨性損害、高鈣血症、貧血、腎脏損害。由於正常免疫球蛋白的生成受抑,因此容易出現各種細菌性感染。發病率估計為2~3/10萬,男女比例為1.6:1,大多患者年齡>40歲。
臨床表現
多發性骨髓瘤起病徐緩,早期無明顯癥狀,容易被誤診。MM的臨床表現多樣,主要有貧血、骨痛、腎功能不全、感染、出血、神經癥狀、高鈣血症、澱粉樣變等。
1.骨痛、骨骼變形和病理骨折
骨髓瘤細胞分泌破骨細胞活性因子而激活破骨細胞,使骨質溶解、破壞,骨骼疼痛是最常見的癥狀,多為腰骶、胸骨、肋骨疼痛。由於瘤細胞對骨質破壞,引起病理性骨折,可多處骨折同時存在。
2.貧血和出血
貧血較常見,為首發癥狀,早期貧血輕,後期貧血嚴重。晚期可出現血小闆減少,引起出血癥狀。皮膚黏膜出血較多見,嚴重者可見內脏及顱內出血。
3.肝、脾、淋巴結和腎脏病變
肝、脾腫大,頸部淋巴結腫大,骨髓瘤腎。器官腫大或者異常腫物需要攷慮髓外漿細胞瘤或者澱粉樣變。
4.神經繫統癥狀
神經繫統髓外漿細胞瘤可出現肢體癱瘓、嗜睡、昏迷、複視、失明、視力減退。
5.多發性骨髓瘤多見細菌感染
亦可見真菌、病毒感染,最常見為細菌性肺炎、泌尿繫感染、敗血癥,病毒性帶狀庖疹也容易發生,尤其是治療後免疫低下的患者。
6.腎功能損害
50%~70%病人尿檢有蛋白、紅細胞、白細胞、管型,出現慢性腎功能衰竭、高磷酸血症、高鈣血症、高尿酸血症,可形成尿酸結石。
7.高黏滯綜合征
可發生頭暈、眼花、視力障礙,併可突髮暈厥、意識障礙。
8.澱粉樣變
常發生於舌、皮膚、心髒、胃腸道等部位。
檢查
1.血清異常球蛋白增多,而白蛋白正常或減少。尿凝溶蛋白半數陽性。
2.貧血多呈正細胞、正色素性,血小闆正常或偏低。
3.骨髓檢查:漿細胞數目異常增多,可伴有形態異常。
4.骨骼X線檢查可見多發性溶骨性穿鑿樣骨質缺損區或骨質疏鬆、病理性骨折。
診斷
多發性骨髓瘤診斷的SWOG(西南腫瘤工作組)標準
主要標準
組織學活檢證實漿細胞瘤
骨髓漿細胞增多 ≥30%
過量M蛋白存在
-IgG>3.5 g/dL(血清)
-IgA >2 g/dL(血清)
-輕鏈 (本週氏蛋白) ≥1 g/24小時
次要標準
骨髓漿細胞增多 10%~29%
M蛋白存在,但未達到主要標準中的槼定
溶骨性病變
血清中正常免疫球蛋白減少(低丙種球蛋白血症)
-IgM<50 mg/dL
-IgA <100 mg/dL
-IgG<600 mg/dL
要確診多發性骨髓瘤,患者必須至少符合:
1個主要標準+1個次要標準,或3個次要標準
鑒别診斷
與慢性炎癥、傷寒、紅斑狼瘡、肝硬變、轉移癌所致反應性漿細胞增多癥、意義未明單克隆丙球蛋白血症(MGUS)和老年性骨疏鬆、甲狀腺功能亢進相鑒别。
治療
1.一般治療
(1)血紅蛋白低於60g/L,輸註紅細胞。
(2)高鈣血症 等滲鹽水水化,强的松;降鈣素,雙膦酸鹽葯物,原發病治療。
(3)高尿酸血癥 水化,别嘌呤醇口服。
(4)高黏滯血癥 原發病治療,必要時臨時性血漿交換。
(5)腎功能衰竭 原發病治療,必要時血液透析。
(6)感染 聯合應用抗生素治療,對反複感染的病人,定期預防性丙種球蛋白註射有傚。
2.化療
(1)合適做自體移植的患者 採用不含有馬法蘭的聯合治療方案,常用葯物包括:萬珂、地塞米鬆、沙利度胺、來那度胺等。
(2)不合適做自體移植的患者 採用含有馬法蘭的聯合治療方案,常用葯物包括:萬珂、地塞米鬆、沙利度胺、來那度胺、馬法蘭等。
3.造血幹細胞移植
所有有條件的患者均推薦進行自體造血幹細胞移植,部分年輕高危的患者可以酌情考慮異體造血幹細胞移植。
4.放療
用於局限性骨髓瘤、局部骨痛及有脊髓壓迫癥狀者。
預後
影響MM預後的因素有:
1.某些染色體異常:例如13號染色體缺失,17p13缺失,14q32異位等。
2.漿細胞標記指數。
3.β2-微球蛋白水平。
4.血漿可溶性IL-6受體水平。
5.血漿乳酸脫氫酶水平。
6.C反應蛋白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