暨南大學附屬復大腫瘤醫院最近來了一位新病人周先生,他今年五十多歲,患有肝門部膽管癌。因為肝門部血管,膽管這些重要的組織和腫瘤複雜交織在一起,如果對肝門部腫瘤熱消融,又容易損傷正常管道而造成嚴重併發症及消融不全,所以早年肝膽外科醫生都稱肝門部膽管癌為"攔路虎"。
什麼是肝門部膽管癌?
肝門部膽管癌是臨床上比較少見的惡性腫瘤,肝門部膽管癌又稱高位膽管癌、Klastin瘤,是指發生於左右肝管及其匯合部的惡性腫瘤,是最常見的肝外膽管癌。
肝門部膽管癌早期無特殊臨床表現,常見臨床表現以無痛性梗阻性黃疸為主要表現,呈進行性加重,可伴有上腹隱痛、納差、乏力等症狀,同時可出現惡性梗阻性黃疸的相應症狀如皮膚瘙癢、尿黃、大便呈白色或顏色變淺,晚期出現消瘦、衰竭等惡液質表現。大多數病例肝門部膽管癌早期臨床表現隱匿,腫瘤多呈浸潤性、跳躍性生長,常會累及神經束膜、侵犯血管及肝臟組織、發生淋巴結轉移,由於其病變部位特殊,進展快,容易侵犯肝動脈和門靜脈,非常難治的一種疾病,難治的原因主要是因為這個腫瘤長在膽管,尤其是長在肝門部的膽管,這是一個非常敏感的地方,比較難下手,所以肝門部膽管癌是早年肝膽外科醫生的攔路虎。
治療肝門部膽管癌難點是什麼?
我們知道,膽管是肝的一個彙集系統,它是通過肝內的小膽管,把肝分泌的膽汁引流彙集到肝門部,然後到總膽管,在膽囊彙集一下再排到腸道裏發揮消化功能。
如果肝門部長了腫瘤,它就會堵塞膽管,膽汁就會流不下去,這就會導致膽汁淤積,變成黃疸。這種情況是比較危險的,因為這種堵塞性黃疸容易造成肝功能衰竭影響患者的生命。對於這種情況,一般是先做膽汁引流,或者做膽道支架,把堵塞的膽汁引流出去,消除黃疸,恢復肝功能。
對於肝門部的膽管細胞癌目前手術治療會比較困難,因為腫瘤長在肝門部,跟血管等組織交織在一起,所以大部分是不能做手術的。此外它對放化療敏感性也不高。
這時候,納米刀就派上用場了。納米刀對血管膽管影響很小,可以安全的用於肝門部腫瘤的消融治療。
納米刀繞開多重障礙直擊目標
因為現在有一種新的技術——納米刀!,所以這種癌症的患者,不需要絕望。它可以直接插進肝門部的腫瘤中,通過電擊造成腫瘤細胞的穿孔,凋亡壞死。
手術中,納米刀對肝門部的血管,膽管影響很小,所以它可以安全的應用於肝門部的膽管細胞癌。
據周先生的主刀醫生復大腫瘤醫院副院長牛立志教授介紹,這臺手術的穿刺是一大難點,因為血管,膽管,動脈靜脈是攪在一起的,所以穿刺不精准容易傷到正常的組織,這就要求穿刺要非常地精准,要準確的避開血管膽管這些“路障”直插進腫瘤中心。
牛教授說,這有點像繞迷宮的感覺,絲毫不能碰到牆上,繞開各種障礙走進目標,可謂“雷區”遍步,但因技術精准,手術團隊逐一“掃雷”,終於圓滿完成手術。
通過納米刀手術,周先生的腫瘤被成功消滅掉,他在復大又收穫了新生。
納米刀是一種全新的腫瘤消融技術,它通過釋放高壓脈衝在腫瘤細胞上形成納米級永久性穿孔,破壞細胞內平衡,使細胞快速凋亡,因此納米刀在醫術上也稱為不可逆性電穿孔。納米刀在 2011年10月獲美國FDA批准應用於臨床,同時還通過了歐盟的CE認證,全球已有一百多個核心腫瘤醫院採用了納米刀技術。納米刀適用於肝、肺、腎、胰腺、前列腺以及其他實體腫瘤,尤其對胰腺癌,肝門部肝癌,具有獨特的優勢。
目前,美國是採用納米刀治療肝門部膽管細胞癌最早和最多的國家。美國的Martin教授剛剛發表了一篇研究論文,結果顯示,26例肝門部膽管細胞癌經過納米刀消融,腫瘤都有所縮小,膽道再通,並且拔掉了膽道引流管,取得了非常驚人的效果。暨南大學附屬復大腫瘤醫院於2015年率先引進“納米刀”(不可逆電穿孔)技術至中國,發表了國內第一篇納米刀研究性論文,發表了近20篇SCI和核心期刊論文,並且在醫院建立起納米刀專家治療團隊,主編國內第一部納米刀專著《腫瘤消融新技術——不可逆性電穿孔》;成功開展中國大陸第一臺納米刀消融手術,迄今共開展納米刀消融治療近500例左右,無論是論文數和病例數,均居亞洲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