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癌是第一大口腔癌,而口腔癌是頭頸科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舌癌惡性程度高,進展快,影響吞咽、咀嚼、發音功能及自我形象,對生存品質影響較大。早期診斷和治療是提高舌癌患者生存品質和生存期的關鍵。口腔舌鱗狀細胞癌是口腔癌中最常見和致命的一種,對比口腔其他癌症更具有侵襲性。近日,五病區一位舌鱗癌患者給我院介入科送來錦旗,感謝醫護人員的精准治療和悉心照顧。
口腔潰瘍變舌癌
今年51歲的馮先生,做著銷售工作的他總是各地跑,然而在去年1月份他開始出現口腔潰瘍。馮先生以為只是上火,也就沒上醫院,只是找了當地一家小診所拿了藥。“那個診所醫生說沒什麼問題,潰瘍是被牙齒磨蹭到的,我也就沒在意。”直到今年2月份,馮先生舌頭開始出現疼痛,由於疫情期間上醫院看病問診比較困難,他也就沒有去醫院就診。
隨著病情的加重,2020年5月馮先生在上海一家醫院做了活檢,結果提示舌鱗癌。這讓馮先生很疑惑:不是口腔潰瘍嗎,怎麼就變成舌癌了?事實上,口腔癌表現出的潰瘍,最大的特點就是在一個固定的位置久治不愈,如果潰瘍持續2周還沒好轉,就要考慮是否與癌症有關,要及早到醫院檢查。
舌癌初發時,看起來與潰瘍非常像,受到冷、熱、酸、辣刺激時也會有疼痛感。隨著病情發展,潰瘍部會逐漸變大變硬,表面像火山口一樣。隨著腫塊逐漸長大,疼痛會越來越明顯,舌頭活動也會受到影響,吃不下飯,甚至說話都不清楚了。到了中晚期,同側的頜下和頸部淋巴結也會出現腫大。
醫生建議馮先生立馬做手術治療,但他拒絕了,自己口服中草藥治療。“我那時候更相信中醫,想著手術不如先試試吃中藥能不能控制住腫瘤。”但連續吃了三個月中藥的馮先生,2020年8月底在醫院做CT檢查發現舌部巨大占位,伴頸部淋巴結轉移。疼痛、嘴巴合不上來、吃飯不便等等症狀,都讓馮先生的家人親屬很是擔心,強烈要求他尋找西醫治療。
“我那時候的心態說好聽點是順其自然,其實就是聽天由命。”看著家人著急與擔心,馮先生開始積極尋找醫院。偶然機會下,馮先生在網上看到了我院徐克成榮譽總院長的文章,瞭解到廣州復大腫瘤醫院,進而瞭解到冷凍消融治療技術,帶著對這種治療技術是否適合他的疑慮,2020年9月份他來到我院就診。
介入治療,腫瘤縮小
入院後,馮先生完善相關檢查,結果顯示馮先生舌部固定,口腔內惡臭明顯,左頸部可以摸到腫大淋巴結,大小約6cm×7cm,質硬,移動性差。徐克成榮譽總院長看完馮先生的情況後建議他做介入治療。
雖然是沖著冷凍消融術來,但經過瞭解後馮先生決定聽從醫生的建議,介入科楊清峰、鐘小軍醫師分別為他做了4次介入化療和1次介入栓塞術。“第一次做完介入最直觀的感覺就是頸部的淋巴結從硬變軟了。”
介入治療後變化
在經過幾次治療之後,馮先生的情況有所好轉,在自己查閱大量關於癌症的資料後,他向醫生提出了要放療的想法。針對馮先生的情況,我院頭頸治療中心首席專家曾宗淵教授建議再做一次介入治療,再進一步縮小腫瘤,降低以後實行清掃術時出血機率。“我覺得曾教授說得很在理,而且我覺得醫院這種隨時隨地能給患者提供治療方案特別好,讓患者安心。”
隨著每一次階段治療,馮先生從不能說話、只能吃流食到說話自如;左頸部的腫大淋巴結也從6cm×7cm逐漸縮小為1cm×2cm……這一切的好現象都讓馮先生滿是歡喜。“我現在從面上看,我不說他們是看不出我是癌症患者的。”
錦旗相贈以表感謝
在臨近出院,馮先生為我院五病區以及介入科的醫護人員送上錦旗以表達感謝之情。“醫院以人為本的理念讓我感受頗深。”比如介入科的鐘小軍醫生在治療過程中的每一個環節總是會提前告知馮先生以及詢問治療感受如何等等;五病區的醫護人員親和以及對他的關愛……這都讓馮先生感受到醫護人員的負責與細心。他覺得廣州復大這個醫院能夠為患者提供更好的技術,提高存活率和生活品質,他也希望他自身的療效能給給其他患者帶來生存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