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反思篇(二)
環境誘癌
患上癌癥的人會特別重視環境,儘管這種“重視”可能為時已晚。
癌癥是基因組病,但並不是所有基因復制發生錯誤均會引起癌癥。每一次細胞分裂時,有超過62億個DNA堿基對需要復制,在如此澔大的復制中出現某些錯誤不足為奇,甚至可能是生命活動的一部分。這些錯誤只在外界環境影響下,才能出現真正的持續的變異,引起癌癥。如果對癌癥發生中環境和基因遺伝兩種因素相對作用作一評估的話,兩者分別占70%-90%%和10%-30%。用哲學的語言就是內因是變化的根據,外因是變化的條件。外因通過內因起作用,但沒有外因變化就不能發生。
據統計,60%-70%的癌與生活行為不當有關,包括不恰當的飲食、吸煙、不良的情緒和缺少鍛煉。我們無法選擇基因遺傳,但可以改變環境,讓腫瘤的發生儘可能減少。認識環境致癌因素,有助於預防癌癥。世界衛生組織宣稱“1/3的癌癥可以預防”,就是指消除或減少環境致癌(圖3)。
圖3 癌癥與環境因素的關繫
吸煙已被世界衛生組織確定為肯定的致癌因素。70%的肺癌與吸煙有關,吸煙尚能誘導口腔癌、舌癌、胰腺癌、膀胱癌和前列腺癌。香煙中含有多種能導致DNA損傷進而突變的化學物質。吸煙的人平均減少壽命12年。在美國,因吸煙而死於肺癌的人數相當於每天墜落壹架大型噴氣式飛機。戒煙可減少癌癥發生,戒煙10-15年後患肺癌的風險會降低壹半。
飲食中,高脂肪高熱量食物與結腸癌、胰腺癌和前列腺癌發生有關,而營養缺乏、高鹽食物則與食管癌、胃癌發生有關。過多的油炸食物也被認為是致癌因素。
食用多種水果和蔬菜,少吃紅肉,可降低癌癥發生的風險。
環境汙染,如汽車尾氣、有毒礦物質、放射性物質均與癌癥發生有一定關系。我在中東國家訪問時,談起癌癥,當地朋友總提到伊拉克戰爭。伊拉克的朋友說,近幾年,當地白血病的病人明顯增加,認為是由於戰爭中美國使用了一種“低鈾”彈。這到底是根據統計學調查,還只是他們對戰爭怨恨的發泄,不得而知。
某些食物添加劑被認為有致癌作用。塑化劑,即增塑劑。塑化劑中“起雲劑”是一種合法食品添加物,由阿拉伯膠、乳化劑、棕櫚油及多種食品添加物混合制成,經常使用於果汁、果醬、飲料等食品中。但因棕櫚油價格昂貴,不法廠商用一種常見的增塑劑DEHP代替棕櫚油配制的有毒起雲劑,添加在食物中。若長期食用可能引起生殖系統異常,甚至造成癌癥。
感染是某些癌癥的原因。乙型或丙型肝炎病毒感染可導致肝癌。在亞洲,90%以上的肝細胞癌由乙型肝炎病毒引起。從肝炎病毒感染-肝炎-肝硬化-肝癌,大約經歷30-40年。鼻咽癌在中國南方甚多見,90%的患者合並EB病毒感染。子宮頸癌在窮困地區發病率甚高,絕大多數由乳頭瘤病毒(HPV)感染引起。抗HPV疫苗是世界上第一個預防癌癥的疫苗,可有效預防宮頸癌的發生。
幽門螺桿菌是被世界衛生組織認可的一類致癌因子。這是一種專門感染於胃的細菌。亞洲地區其感染率達50%-70%。中國的統計顯示胃癌的發生率與該種細菌感染率相壹致。
生了癌癥以後,我仔細檢討了一生的生活行為。我不吸煙,但吸“二手煙”不會少;年輕時經濟拮據,談不上講究飲食,有什麽吃什麽;一生坎坎坷坷,壓力、憂慮經常有;工作繁忙,缺少運動,體重超重等等,很難講哪一種與癌癥發生有關,但可能都有一定關系。
在具體病人,我們常常難以肯定哪一種或幾種因素與癌癥發生有關。但盡量避免以上不利的環境因素,對於預防復發肯定大有裨益。
預測癌癥
癌細胞是正常細胞突變來的,這是壹個多步驟過程,其間有許多突變的積累。從第一個癌細胞形成到臨床上形成瘤子,看得見摸得著時,大概有109-1010個癌細胞。不同的腫瘤,同一種腫瘤在不同的人,經歷的時間不同。
如果癌細胞每4周分裂壹次,即一個變成2個,12周後變成4個,如此類推,一年以後大概有4000個,2年以後將達100多萬個。癌細胞很小,10萬個剛剛肉眼可以分辨,100萬個只不過比針頭大一點。當癌細胞增加到10億時,瘤體積才有葡萄大小,此時通過超聲、CT才可被查出來。如果腫瘤有高爾夫球大小,癌細胞數往往有1000億,一般已經歷3年以上了。在臨床上常見的腫瘤如果達拳頭到西爪大,重量達1公斤以上,這種腫瘤至少已長了4、5年了(圖4 )。
圖4 癌腫生長過程
胰腺癌被認為是預後極差的癌癥,轉移是死亡的主要原因。但即使是這樣“惡性”的癌癥,並非一開始就是那麽兇猛。據非常權威的雜誌《自然》(Nature)在2010年發表了一篇來自John-Hopkin大學的研究,作者研究了原發性和轉移性胰腺癌的基因組學,發現從細胞突變發生到形成非轉移性癌細胞至少需10年,到癌細胞獲得轉移能力,還需至少5年,此後平均2年內患者死亡。
我的肝腫瘤在手術時已有核桃大小,可能有上百億癌細胞了。如從1998年首次在超聲上發現“血管瘤”算起,也有8年了。看來我的癌腫長得是比較慢的。正是因為“慢”,在PET-CT發現我的“紅色”病灶後,憑我的專業知識,我就斷定,我的癌是“膽管性細胞癌”,因為只有這種癌在初期生長緩慢。
我反思:我的癌能否更早地被發現呢?甚至,再更早,預測我會得癌呢?
2006年2月,我手術後不久,上海一位醫界朋友、著名的內科專家打來電話,說在五六年前看過我手相,預測5年後我有一個“坎”要過。“砍”是上海話,意思是會遭遇不幸,最可能是疾病。我大驚,因為這位朋友曾預測過上海一位著名醫學家,也是我非常尊敬的老師。這位醫學家患了癌癥開了刀,恢復得很好。但我這位朋友突然預測到他將會有生命危險。果然,3天後,這位醫學家病情突然惡化,2周後去世。他的預測在上海傳為“神話”。“那麽我能活下來嗎?”我問這位朋友,後來又請他再看我的手相,他說:“如果活過5年,就能活過83歲。”現在是我手術後6年,我希望這位朋友的話是對的。
迄今我都搞不清這位上海朋友看手相預測疾病的真諦。我找來幾本有關手相的書籍,其中有的書作者是中國著名中醫大學教授。但我始終未能學會其中“訣竅”。有人說中國的《易經》博大精深,可能會“算命”,我也讀了,仍然一頭霧水,不得其解。
在人類基因組破解的今天,“算命”看來會變成現實(圖5)。在美國,已有多家專門測定基因組預測疾病的公司。谷哥(Google)的創始人之一賽格.布林的妻子創立了基因測序公司,名字很怪,叫23andMe,“23”可能指人類23對染色體。他作為第一批受試者接受了全基因測序,結果顯示他患某些病的風險較高,另外一些病的風險則較低。他很高興,認為“無足輕重”。但他妻子又讓他接受檢測一個叫LRRK2的基因。這種基因的突變意味著患帕金森病的風險增加。結果顯示他有這種基因突變,預測他在到80歲時有74%的可能性會患上帕金森病。事實上,他的母親早些年就患這種病,她也是這種突變基因的攜帶者。布林沒有懊惱和恐懼,他表示要更珍惜生命,並鼎立支持研究帕金森病的治療。
圖5 基因位於DNA螺旋上。檢測基因組可預測疾病,包括癌癥的風險
再為你舉一個基因“算命”的故事。主人公是另一家基因公司的首席專家,叫傑弗裏.古爾徹。當時他48歲,自告奮勇親身體驗自己公司的DNA測試。結果發現他患前列腺癌的風險是一般人的1.9倍。這個結果讓他十分警惕,因為他的父親在68歲時患上前列腺癌。他去接受血液前列腺相關抗原PSA檢測,結果無異常,他又去接受前列腺超聲檢查,又在超聲引導下接受前列腺活檢,結果在12塊組織中有3塊被證明有癌。他接受了前列腺根治術。雖然這是不幸的事,但也是他的運氣,因為早期發現的前列腺癌後果相當好。
再舉一個例子。前面曾介紹過柯林斯,人類基因組計劃總指揮,美國NIH院長,他把自己作為個體化醫學新時代的向導,以一個普通客戶的身份,分別向美國三家DNA分析公司提供了自己的DNA樣本。結果顯示他患2型糖尿病、黃斑變性和特殊類型青光眼的可能性較大,而他姑媽在80多歲時就失明;他患前列腺癌的可能性比壹般人高40%,而他父親晚年就患這種癌癥;他還發現自己是兩種疾病的隱性基因攜帶者—α-1-抗胰蛋白酶缺乏癥和血色素沈著癥,前者會導致肺氣腫或肝病,後者可導致肝硬化、心臟衰竭和糖尿病。雖然他本身不會表現出這兩種病,但他的孩子患兩種病的風險很高。
上述列舉的三個實例,能否擴大到所有人群?英國的“生物銀行計劃”正在對500萬個人進行遺傳風險因子和醫學信息的評估。在未來的5年內,一個人全基因組測序的價格也許會降到1000美元以下。我相信,隨著健康教育的開展,基因“算命”遲早會為社會所接受,至少為一些高層次高文化者接受。由於環境在疾病的發生中起重要作用,知道了自己可能會患什麽病,改變環境和生活方式仍是有可能減少或避免疾病發生的。前述的柯林斯知道自己的測序結果後,生活方式發生了重大改變,包括控制飲食,增加運動,多吃魚,每天吃壹片阿司匹林,喝紅酒,定期體檢,希望這些“命中註定”的病盡可能推遲發生。
反思我的膽管細胞癌,能否預測呢?在十幾年以前,要用基因測序預測在技術上幾乎不可能,現在有了可能。近年來,中國基因檢測技術有了飛躍進步,收集2毫升唾液,應用專門針對亞洲人的高通量zhonghua8芯片,可檢測海量信息(90萬個基因位點),再用RGTD數據庫及數據分析系統,以及國際風險評估算法,對遺傳數據進行分析,可對常見疾病8類91項進行定量預測,檢出率99%,準確性99.9%。其中,可對24種腫瘤進行預測(表1)。
表1 全基因組測序可預測的癌腫
肺癌 | 鼻咽癌 | 乳腺癌(女) |
肝細胞癌 | 甲狀腺癌 | 卵巢癌(女) |
胃癌 | 瘢痕瘤 | 子宮肌瘤(女) |
結直腸癌 | 膽囊癌 | 子宮內膜癌(女) |
膀胱癌 | 多發性骨髓瘤 | 睪丸癌(男) |
食管癌 | 骨肉瘤 | 前列腺癌(男) |
胰腺癌 | 何傑金氏病 | |
腦動脈瘤 | 皮膚黑素瘤 | |
慢性淋巴細胞白血病 | 非何傑金氏淋巴癌 |
一些明智人士,尤其有癌癥家族史者(事實上,大多數人的家族裏總會找到癌癥患者),應高度警惕癌癥發生。如果將這種檢測加入常規體檢中,則可謂是最完美的健康管理(表2)。例如乳腺癌家族成員,最好檢測BRCA1/2突變,結腸癌家族應檢測MLH1、2、3突變檢測。在美國,基因檢測和預防治療使得女性乳腺癌的發病率降低了70%,結直腸癌的發病率降低了90%。
表2 基因檢測和常槼體檢的比較
基因檢測
| 體檢
| |
針對階段
| 發病前
| 發病後
|
檢測方法
| 採集唾液或血液
| 針對各個部位、利用多種儀器進行各種檢測
|
結果解讀
| 預測疾病風險
| 確定發病階段 |
檢測次數
| 一次 | 定期,多次 |
意義 | 主動預防或延遲疾病發生
| 早發現,早治療
|
中國是參加人類全基因組測序的國家之一,在基因檢測方面與世界同步發展。僅收集2毫升唾液(圖5),應用高通量基因芯片技術平臺,就可進行基因組測定,再利用特殊數據分析系統對結果進行分析,可對8大類90多項疾病進行定量風險評估,對30多項個體特征狀況和12類120多種常用藥物的安全應用作出提示,平均檢出率99%,準確率>99.9%。
圖5 取唾液用特殊設備
筆者在取唾液
最近,我接受了全基因組測序,結果顯示我患幾種疾病,其中包括一種癌癥的風險較高,患大部分疾病的風險與一般人相似。對此,我很坦然,好的結果讓我高興,不好的讓我警惕,加以預防。結果還提示我的智商較高,有好奇心,幹事有毅力,這些不管是否準確,但覺得受到鼓舞,有一種欣慰感。我的全基因組被全部拷貝在一光盤裏,它將跟隨我終身,因為從父母遺傳下來的基因是永遠不會改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