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癥治療
癌癥,就是通常所說的腫瘤,包括癌和肉瘤,是一種瘋狂的無節制生長的惡性疾病,可以生長於人體任何器官和組織,不僅在長出的地方破壞器官,毀損器官的功能,而且可以沿著血管、淋巴管直接擴散,“走”到其他部位,即“轉移”,最後威脅人的生命。常見的癌癥有“富癌”,指多發於發達國家的癌癥,如肺癌、乳腺癌、結腸和直腸癌、胰腺癌、前列腺癌等。“窮癌”是指多發於發展中國家的癌癥,如胃癌、肝癌、食管癌、子宮頸癌等。中國近年來隨著生活習慣和環境的改變,肺癌、乳腺癌和結直腸癌患者增加極快,在城市,肺癌已成為男性最常見的癌癥。廣東是鼻咽癌高發區。
抗癌大戰
1970年,美國總統尼克松在就職演說中雄心勃勃地宣布了兩項計劃:載人登月和攻克癌癥。1971年,美國國會通過了《國家癌癥條例》,並由尼克松總統發布《抗癌宣言》,發誓要在20世紀內使癌癥發病率降低50%。1971年以來,扣除通貨膨脹因素,美國投入癌癥研究的總經費大約是2000億美元,而癌癥研究領域的論文多達156萬多篇!然而數十年過去了,美國每年因癌癥死亡的人數卻上升了73%。世界衛生組織癌癥署負責人卡羅爾·西科洛博士曾不無憂慮地告誡人們:“眾所周知,癌癥已成為一個普遍問題。在歐洲,每3個死亡人中就會有1人因癌癥而死亡;到2020年,這個比例將會上升到1:1。”
癌癥治療的主要手段是手術切除。世界衛生組織宣稱:1/3的癌癥可以預防,1/3可以根治,1/3的癌癥患者經過治療後可以長期生存。其中“根治”主要是手術切除。近年來“消融”的概念引入癌癥的治療,其含意是就地處死癌腫,但不將其取出來,主要適用於因為年齡大、合並其他疾病不能耐受手術或拒絕手術的患者,其意義等同於手術切除。
癌癥治療的最好時機是病變只限於局部,沒有擴散,即疾病處於早期或比較早期。但癌癥的早期往往無特殊癥狀,如不做常規的檢查,往往不能被發現,一旦被診斷出來,許多患者的腫瘤已經不能進行手術切除,或已發生轉移。對於這種不能手術切除的所謂進展性癌癥或中晚期癌癥,治療比較困難。
對於不屬於早期的中晚期即進展性癌癥,一般人對治療持悲觀態度。網上有壹份資料這樣敘述:
大多數中晚期患者自確診後,真正的存活期短的僅數月,一般在1年左右,超過2年的就很少了。原國家衛生部部長陳敏章教授患胰腺癌後僅存活13個月,全國著名手外科專家,北京積水潭醫院韋加寧教授胃癌手術後存活11個月,香港著名歌星梅艷芳患宮頸癌經治療後存活1年,著名小品演員趙麗蓉老師肺癌化療後僅存活6個月,著名演員李媛媛患宮頸癌後僅存活2年,愛心歌星叢飛從發現胃癌到死亡僅1年時間……這些患者生前論社會地位不能說不高,論經濟條件也非常優越。他們在患病住院期間,住的都是最好的醫院,用的也是最好的藥,給他們看病的也都是西醫方面的權威、專家,可是,最後的結果卻不能令人滿意,有的僅存活數月即拋開心愛的事業和家庭撒手西歸。
約有60%的癌癥患者,在確診時已發生惡性轉移。在臨床治療(手術、放化療)後的3個月內轉移的比例高達69%,一年內復發轉移的比例更是高達90%以上。
2004年3月美國《財富》發表一篇標題為《抗癌大戰人類如何才能獲勝》的文章這樣描述癌癥治療的現狀:
從1971年(美國)頒布國家癌癥條例開始抗癌大戰以來,一方面我們已經取得相當多的成果,另一方面距離抗癌大戰的勝利仍然非常遙遠。迄今為止,看起來,我們像是正在輸掉這場戰爭。
癌癥患者的生存期比過去延長了。這方面的統計更令人失望:
癌癥患者生存期的延長是以月而不是年計算的。少數治愈率或是患者生存期得到大幅延長的癌癥往往發病率不高,如何傑金氏病及白血病等。33年前,從癌癥確診以後存活5年及5年以上的美國人占美國癌癥患者總數的50%,現在這一數字僅提高到63%。
在這小幅增長中,能夠歸功於國家癌癥研究院的實驗室或是新型抗癌化合物的部分少之又少。相反,人們行為的簡單變化如戒煙有效地減少了肺癌的發病率;利用乳房自檢及乳房造影術,檢測前列腺癌的PSA測試法以及其他檢測手段,我們能夠早期發現癌癥。RuthEtzioni是西雅圖FredHutchinson癌癥研究中心的生物統計學家,他指出,如果把四大癌癥(肺癌、腸癌、乳腺癌及前列腺癌)按照患者確診癌癥時的不同階段細分(即醫學上根據癌細胞是否擴散或擴散程度分為四期),那麽33年來存活5年的中晚期癌癥轉移患者在癌癥患者總數中的比例幾乎沒有變化。
問題出在哪裏
我對癌癥治療並不是那樣悲觀。在當今高科技時代,人類登上月球,用了11年;繪制人類基因圖譜,用了18年;研發原子彈的曼哈頓計劃,也只用了3年時間。對於小小的癌細胞我們真的束手無策嗎?問題到底出在哪裏?
《財富》雜誌的文章裏,曾分析了問題所在:
追求知識成為終極目標。那些論文,80%是以小鼠、果蠅或是蛆蟲作為實驗對象。能治小鼠身上異種移植癌的藥物,大多治不了實際癌癥患者的癌。反過來,對小鼠移植腫瘤無效的藥物就可能對人類癌癥有效。
藥物療效的一個直觀結果是瘤體縮小,化療後瘤體縮小是令人興奮的,然而令人悲觀的是,腫瘤縮小並不能提高癌癥患者的生存率,因為瘤體縮小並不等於沒有癌細胞轉移,實際上大部分患者最終死於癌轉移。
許多能夠導致腫瘤縮小的新藥並不能產生更好的療效。兩位意大利藥理學家對1995-2000年間在歐洲上市的12種抗癌新藥的療效同相關標準療法進行比較,發現這12種新藥沒有任何實質性的優越之處:患者生存率沒有提高,生活質量沒有改善,安全性也沒有改進。不同的是新藥的價格比傳統藥物高幾倍,其中壹種新藥甚至比“舊藥”貴350倍。
如何贏得抗癌大戰
作為臨床醫生,我們不能“只看樹木不看林”,就是不能只看腫瘤的瘤塊,不看負荷此種腫瘤的人。腫瘤的存在與否,腫瘤大小的變化,不一定與人的生存時間成比例。我們治療的對象是患者,是人,要以人為本,就要重視人的整體。對於進展性癌癥患者,我們的主要目標是延續患者的生命,提高其生活質量,讓我們的患者“向死而生”,高高興興、有尊嚴有幸福感地活在當下。
如何贏得抗癌大戰?希望讀者從本書下面的敘述中得到啟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