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50多年的從醫生涯中,我可能比一般醫生與癌癥結緣更深。 這倒不是我的學識有多豐富,而是因為:首先,我的母親患肝癌早逝;其次,鼓勵我創建腫瘤醫院的陳敏章老部長,因為癌癥過早離開我們;再者,到了花甲之年,我自己也患了癌癥。幸運的是,我已“重生”10年了,成為意外的幸存者之一。
近幾年,應馬來西亞《光明日報》之邀,我每周為“良醫”版撰寫一篇文章,內容涉及癌癥的預防、治療及康復,多半是根據臨床所見所聞所思隨感而發,信手而寫,並無系統,也無先後。2012年,《光明日報》曾將我寫的近百篇文章匯編成《癌癥專線》在馬來西亞出版。這次,承蒙該報首肯,將近一年來撰寫的60多篇文 章,匯集成《與癌共存》在中國出版。在此,非常感謝《光明日 報》總編輯、編輯的慷慨、無私,感謝統領《光明日報》的星洲報業集團的領導和朋友的支持和幫助。
正如在本書首篇《“與癌共存”:思路的歷程》文中所說,我和我的復大團隊奉行的“與癌共存”理念和由此制定的治療策略,得到大師們的鼓勵、支持、指導和修正。中國醫學界三大泰鬥——吳孟超院士、王振義院士和湯釗猷院士,長期以來十分關註我們。在本書出版之際,他們不顧年邁,不吝筆墨,寫來熱情、誠摯、中肯、感人的序言,給本書增色添彩,也為抗癌治療指明方向。偶有些贊美之詞似乎有過,權當老師和前輩的關切和激勵,謹表示衷心感謝。
2010年,我曾編著《我對癌癥患者講實話》,該書先後被譯成印度尼西亞文、英文、泰文、阿拉伯文,在國外發行;2013年,我又編著 了《跟我去抗癌》,該書也被譯成英文。2013年,臺灣著名作家焦桐教授將這兩本書中文版合並,在臺灣出版;稍後,該合訂本又獲馬來西亞著名報人和作家蕭依釗女士青睞,在馬來西亞由《光明日報》出版。兩本書均受到許多患者和關註癌癥的人士贊賞,有的人拿著書來找我看病,我備受鼓舞,也甚感欣慰。此次出版的《與癌共存》是前兩本書的補充、發揮和修正。
著名超聲介入專家、清華大學和解放軍總醫院董寶瑋教授幾次建議我:“到了我們這個年齡的人,應該坦坦白白寫點自己的經驗和感受,不管是對的還是錯的。”現在《與癌共存》就是一本“感想書”“隨筆書”,主要記錄我的臨床實踐,披露我的真實感受。 我想,這也許就是我對這位老朋友建議的一個交代。
我要感謝廣州出版社編輯為本書的出版作出的重要貢獻;感謝我院策劃部胡菁女士、林海燕女士在編排校對中作出的辛勤勞動; 感謝伍錦華女士為本書設計了精美的封面。
醫生看病是科學、知識、悟性和經驗的結合,既有技術因素分析,又有人文和藝術因素的支持。本書肯定存在許多不足、錯誤,對治癌的觀念、策略和方式,有不同看法和意見者肯定不少。我只希望能拋磚引玉,激起討論、爭論,求得批評和指正。不管怎樣,如果這本匯集能給我們的病人——那些與我在同一戰壕裏抗擊癌癥的“癌 友”——在選擇治療時一點啟迪和參考,我就深感萬幸了。
徐剋成 2016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