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釗猷序
徐克成教授是我多年的好友,他要我為他的新著《與癌共存》寫序,我欣然命筆。這倒不是我有資格去寫,而是書中不少觀點和我相同, 為此,想通過寫序共同呼籲對“抗癌戰”的戰略進行反思。他給我看了書中的幾篇內容,我覺得不僅文字生動,而且新意明顯,又富含哲理。我認為這不僅是一本好的科普作品,而且是更新“抗癌戰”戰略的好書。
2011年,我編著了《消滅與改造並舉——院士抗癌新視點》,2015年又出了第二版。 書中前言開頭一段是這樣寫 的:“近百年的抗癌戰,主要目標是‘消滅’腫瘤,應該說取得了長足進展,但距離攻克癌 癥還有很大的距離。早診早治雖較大幅度提高了療效,但要再進一步提高就十分困難。看來光靠‘消滅’不夠,還要考慮‘改造’,包括對殘癌的改造,使之‘改邪歸正,帶瘤生存’。也包括對機體的改造,使之提高自身的抗癌能力。”
湯釗猷,中國工程院院士,復旦大學肝癌研究所名譽所長、教授,對“亞臨床肝癌”概念和理論的建立,作出了重大貢獻,是美國癌癥研究所“早治早愈”金牌獲得者。
我看過《與癌共存》的幾篇內容,了解到徐教授他們之所以取得治療的成功,在很多情況下,就是既用冷凍等消融手段去消滅腫瘤,又用免疫治療去提高患者機體的抗癌力。
去年,我在中華醫學會腫瘤學年會上作了題為“發展有中國特色的醫學”的報告,我認為這是隨著中國崛起所帶來的歷史使命,而實現這個目標需要有中國元素。中國元素主要就是符合中國國情和中國思維。中國思維需要發掘優秀的傳統文化,《與癌共存》一書中就曾引用《黃帝內 經》:“大毒治病,十去其六……無毒治病,十去其九……無使過之,傷其正也。”這不也值得當前抗癌戰“斬盡殺絕”方針的反思嗎?
無獨有偶,根據我正在寫的新書,幾個月前在大查房時對癌癥的定 義說了這樣一段話:“癌癥是長期內外失衡引起的內亂,是以局部細胞遺 傳特性改變為主要特征的全身性慢性疾病。”這種“內亂”和徐克成教授的觀點不謀而合。癌癥不同於傳染病的外界病原體入侵,它是機體本身出 了問題,癌細胞是由正常細胞變來的,不是外來的。傳染病的治療主要是消滅入侵之敵,癌癥的治療則既要消滅主要的叛亂者,也要勸降處於劣勢 之殘敵。
徐教授倡導的治療策略和措施,是實踐“與癌共存”理念的具有革 新意義的創新。我預祝《與癌共存》一書的出版取得更大成功!
中國工程院院士 湯釗猷
2016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