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臟同腸道之間有條「交流捷徑」——就係門靜脈,平時人攝取嘅營養會經腸道吸收,再由呢條路運送去肝臟。不過,如果結腸生咗瘤,咁呢條路就有可能變成腸癌細胞偷渡去肝臟嘅「高速公路」。五十幾歲嘅王叔(化名)就面對住呢個「偷渡」困局。
體檢發現肝佔位,竟然係腸癌惹的禍
2021年7月,王叔喺一次體檢中發現肝臟有佔位性病變,懷疑係腫瘤。做咗一系列檢查之後,當地醫生判斷佢唔係原發性肝癌,好有可能係腸癌轉移咗去肝。最終,腸鏡檢查結果提示:距離肛門口大約18cm嘅位置有一個3×3cm嘅腫塊,活檢確診為乙狀結腸癌。
肝臟係腸癌最常見嘅轉移部位,因為腸道嘅血液會流去肝門靜脈,所以腸癌好容易轉移去肝。大約有15~25%腸癌患者喺初診斷時已經有肝轉移(同步性轉移),仲有15~25%係做完腸癌原發灶切除手術之後出現異時性轉移。
腸癌早期通常冇乜症狀,或者只係有便血、排便唔規律等細微徵狀,容易畀人忽略。王叔就係咁,佢之前試過大便唔成形、黑便,但因為身體冇其他唔舒服,就冇理太多。點知一查就查出咗癌!
搵新療法只為減輕痛苦
當地醫院建議嘅療法係化療後再做手術。王叔接受咗半年化療,其間聯合靶向藥治療,病情控制得幾穩定。2022年3月,佢接受咗直腸根治手術、腹腔淋巴結清掃術同肝腫瘤切除術。術後病理報告顯示:肝S4、S5、中葉、左外葉、尾狀葉等都有轉移性腺癌,腫瘤退縮等級為TRG 2級(即部分反應,有殘留癌細胞,但有明顯腫瘤縮細現象)。
為咗達到更好效果,手術後王叔繼續用化療+靶向藥維持治療。不過,2023年8月複查時,肝臟又出現腫塊,喺當地接受咗肝腫瘤介入治療。「好痛呀!」介入治療嘅回憶令佢印象深刻。因為對痛感好敏感,佢對呢次治療唔太滿意。後來接受咗靶免治療。
但一年後複查,顯示肝腫瘤比之前更大,肝門區仲多咗好多腫大淋巴結。換藥、化療,王叔唔想再接受咁痛苦嘅療法,希望搵方法可以減輕啲痛楚。經過多方打聽,王叔終於搵到廣州復大腫瘤醫院,並於2024年9月到醫療四科求診。
多學科聯手,一步步「擊破」腫瘤
王叔啱啱入院時,右肝葉有一大片轉移灶,約7.4×6.7×9.2cm,肝門區及腹膜後多發細小淋巴結,增強後明顯強化。根據王叔過往病史同實際情況,醫療四科嘅龐曉明醫生即刻申請多學科會診,經評估後決定先做介入化療+栓塞,減少腫瘤血供、縮細體積;再進行冷凍消融術,減輕腫瘤負荷、控制病情進展。
△2024年9月首次入院時CT影像
不過一聽到要再做介入治療,王叔即刻話唔做。「之前真係痛到唔得!」佢好怕再次承受嗰種痛。龐醫生耐心開導、詳細講解後,王叔決定再試一次。最終佢喺局麻下接受咗肝動脈灌注化療+超選右上肝動脈栓塞+肝固有動脈置管,整個過程喺DSA引導下完成。
醫生從大腿根(股動脈)穿刺,插入導管去到供血動脈,再注入化療藥同栓塞顆粒,做到「毒殺」腫瘤細胞同「截斷糧草供應」(血供)。之後又喺肝固有動脈放置微導管,方便返病房繼續灌注藥物。
△圖片來源:網絡
咁樣做可以避免傳統靜脈化療造成嘅藥效稀釋同肝臟首過效應(藥物經腸胃吸收未進入血液循環前已喺腸黏膜或肝臟被代謝),同時副作用少,治療創傷細,恢復快,仲可以重複操作。
「感覺好正!基本冇咩唔舒服,飲食作息都冇影響。」一星期後,王叔又接受咗肝腫瘤冷凍消融術,並繼續靶向+免疫+化療等綜合治療。今年4月複查結果顯示,肝內轉移灶縮細、活性明顯下降,但腹膜後多發淋巴結變大、數量增多,王叔再一次返嚟復大接受治療。
△左圖為2024年12月複查,右圖為2025年4月複查
「今次我做咗碘離子植入術。」雖然以前從未聽過,但因為之前醫療體驗好好,王叔毫不猶豫返嚟復大。「治療前,醫護人員都有詳細解釋療法同注意事項,好清晰。」佢都好期待今次能取得更好療效。
△碘離子植入術
健康貼士:多啲認識腸癌
俗語話「病從口入」。腸癌就係一種生活習慣病,不良飲食習慣正係呢種病嘅元兇之一,亦有人叫佢做「食出嚟嘅癌」。
王叔就話,佢平時鍾意食肉、食咸、食辣,即使喺治療期間都冇特別戒口。事實上,越來越多資料指出腸癌同飲食密切相關,例如:
①無肉唔歡:尤其食紅肉同加工肉類,又少食蔬果。高脂肪、高蛋白、低纖維素飲食會產生大量有害代謝物,反覆刺激腸道,誘發癌症。
②口味重:鍾意食麻、辣、酸、咸、煎、炸、熏、燒八大重口味,加上鍾意食宵夜,令腸胃「加班」,增加患癌風險。
③愛食燒烤、熏製食物:烹飪過程中會產生致癌物,例如雜環胺、多環芳烴、苯駢芘。
④長期食快餐:都市上班族經常食快餐,飲食單一、熱量高、纖維少,增加結腸癌風險。
⑤飲酒、吸煙:都係結直腸癌嘅危險因素。有研究指,吸煙對大腸會造成長期、慢性刺激,誘發癌變。
所以,要預防腸癌,唔止要多運動,「管住個嘴」都好重要,例如:少食紅肉同加工肉類、多食高纖維素食物、補充足夠鈣同維他命D、適量攝取胡蘿蔔素同維他命、減少重口味、少飲酒同戒煙。